一段“婆婆将儿媳压身下数落”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。视频中,婆婆嘴里不停地说着嫌弃女子家里人的话,看场面应该是在楼道门旁,不时还有人上前劝阻。对此,婆媳俩的邻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婆媳俩吵架是因为育儿矛盾,女子的丈夫出国读博家里留下一对双胞胎,一方面带孩子很累,另一方面俩人性格不合,所以就吵起来了。另外还提到“保姆因爸爸去世回家了”和“有人上门调解后双方已经和好”。
按理说,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,当事人们都和好了,舆论层面祝福就好。可有知情人透露,儿媳长期被婆家人看不起、被婆家人欺负,尤其还提到女子坐月子期间,女子的妈妈被女子的丈夫打了一顿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就此舆论层面瞬间炸锅,不少人反问:“就这也能和好?”一定程度上,综合不同叙事,很容易能判断出婆家比娘家经济条件好、甚至其它方面也是更胜一筹。之所以强调这个事情,并不是说条件好就可以欺负人,而是想说不对等的婚姻,容易陷入类似的困境。
甚至不夸张地讲,如果知情人所说都是真的,那么从“女子的妈妈被女子的丈夫打一顿”开始,便意味着女子被婆婆压身下数落的命运。因为如果丈夫都不极力维护妻子在婆家的地位,那么婆家人如果不开明,结果自然是被看不起、被欺负。
同样的,如果妻子都不极力维护丈夫在娘家的脸面,遇上娘家人不开明的情况,结果也是被看不起、被欺负。就此而言,我们再去审视“双方已经和好”,也就能理解,为何很多人拿鲁迅那句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来评价女子。毕竟对于这样的婚姻,女子还能和好,鲁迅的棺材板压不住了。
坦白说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尤其对于“从夫居”的婚姻来讲,婆媳关系普遍很微妙。当然生活方式不同、观念认知不同,这些都不算要命,最要命的是没有边界感。而没有边界感便意味着会侵入对方的世界,甚至是人格领地。
所以作为新组家庭成员,就应该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最大限度地维护对方,唯有如此,才可能让新组家庭越来越和美。因为双方的原生家庭在跟新人融合时,完全是看自己人的态度,如果自己人重视新人,那么他(她)们就算不重视,也不敢看不起或欺负。因为看不起新人,自己人会不高兴。
这种道理即便没有人公开强调,但它就是世俗流转的真理。由此,从“女子的妈妈被女子的丈夫打一顿”到“女子被婆婆压身下数落”,关键不在女子太弱或婆婆太恶,而是女子的博士老公“乱作为”和“不作为”。
说实话,家人之间因为一些分歧吵架是难免的,但是动手打人就有些过分了。所以我们说女子的博士老公打女子的妈妈是“乱作为”。再就是“不作为”,出国读博也好,异地工作也罢,这都不是问题的本质,只要提前把家里的关系梳理清楚,“谁说了算”提前安排妥当,应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一般来讲,既然是已婚已育的新组家庭,那么丈夫外出学习也好,工作也罢,家里一大摊子事自然是要交给妻子处理的,也就是怎么安排妻子要有话语权。至于父母帮着带孩子,即便也可以有话语权,也依然要处理好边界关系,不能还跟没结婚前一样,只要是家里的事情还是父母“说了算”,并且是没得商量。
因此撇开媒体叙事,从更普遍的家庭矛盾说起,可能“婆婆将儿媳压身下数落”的尴尬背后,隐藏着一个“妈宝男逻辑”。因为从众多“婆家看不起娘家”的事情来看,都或多或少是因为“儿子听妈”和“妈看儿子”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这就使得,婆婆看不惯媳妇,儿子也会看不惯媳妇,同样的,儿子不重视媳妇,婆婆自然也会不重视媳妇,甚至轻视媳妇的一切。如此之下,几次来回发酵,关系自然就臭了。而对于这样的困境,如果儿子不觉醒,不站出来平衡关系,那么作为媳妇可能就没什么出头之日了。
由此很多人拿鲁迅那句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来评价女子显然是再恰当不过了。至于很多人听完知情人讲述后强调“这除了祝福还能说什么”,其实背后是希望女子早点离婚、早点解脱。因为在一个家庭中,当丈夫(妻子)都不维护自己的时候,所谓勉强和好也只是迎接更屈辱的时刻罢了。所以说回“婆婆将儿媳压身下数落”的事情,最怕的不是尴尬本身,而是面对尴尬当事人们不愿直面问题的本质。
关键词: